找到相关内容487篇,用时4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远“沙门不敬王者论”的理论基础

    寻方生方  死之说,而惑聚散于一化,不思神运有妙物之灵,而谓  精粗同尽,不亦悲乎。』」弘明集,页31b-31c,此处  慧远虽不承认「神」是气之精者,但同意「形」或肉身  是物质之气所构成。  页...之说,而惑聚散于一化,不思神运有  妙物之灵,而谓精粗同尽,不亦悲乎 ....』」见弘明  集,页31b至31c。  注051:弘明集,页31c。  注052:犹神之传于形,火之传异薪,前薪非后薪,...

    周伯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4270824.html
  • 永恒生命的探讨

    相互因果,这里面分不   89页   清主动被动,找不着最初的因,和最后的果,以致轮回六道  ,因果牵连,无有出期,人数自身,被融冶在气里面,又茫  然地任用聚散无常的气,...

    巴怡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474093.html
  • 敦煌写卷P.2555《白云歌》再探

    不用浮云说非是。   《白云歌》在写法上很有特色。作者着重描写白云的聚散盈缺、乍起乍收,高低上下、飘忽不定、吞吐万变的情状。天地万象,尽是幻化所现;看似充满,实际空无一物。生生灭灭、来来去去,一切都...

    王志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574859.html
  • 佛教怎么看世界?

    解释又属于唯神论。 佛教对此的解释既不同于哲学家的观点,也不同于神学家的观点。那么,佛法对世界的形成是如何看待的呢? (一)、缘生缘灭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,所谓"因缘成世界、因缘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3975474.html
  • 药师经析疑——弘一大师

    其故基址周六七十里,宫城周四五里。 【问】:诸经列声闻众数,每云千二百五十人,今何甚多? 【答】:聚散随缘,何必一概。而经列千二百五十人者,如《南山》云:重其初故。又八千何多,如《金光明》云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0576407.html
  • 周昌乐:试论禅宗空论对物理世界的解释能力

    《出三藏记集》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95.   [18]曹曙红.《聚散因缘——佛教缘起观》[M].北京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03.   [19]里德雷.《时间、空间和万物》[M].长沙:湖南...

    周昌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277296.html
  • 班禅洛桑却季绛称(慧贤法幢)的历史(二)

    当时,由于时局不靖,大师眼见许多大喇嘛大宰官,发生种种不同的盛衰变化,以此想到正如嘉色仁波切所说:“为后生计如涸网(涸泽撒网),心思劳顿愿望空,盛衰聚散应细思,除法之外何可依。”为未来生计而积食积财,...

    云增·耶喜绛称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4378281.html
  • 佛经启悟法

    停止活动。活动若转一个方向,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。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终了,死亡不过是“色身”(物质所构成的身体)循物理的法则而聚散。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,所以各人造业,并不因物质身体之死亡而...

    悟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1979018.html
  • 清凉国师澄观

    刹十余处,无一弟子为居守;住则随缘,一毫不私;去则若忘,寸丝不挂;飘然若浮云之聚散、孤鹤之往来”(嚷憨山大师梦游全集》卷三十《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妙峰登禅师传》)的妙峰祖师相比呢?   总之,...

    郑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61780225.html
  • 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

    聚散之间,不容毫厘。故天下归往唯之王,人各有心谓之独夫。”   所以,“一个主题的社会可能具有许多潜在的认同和结社的渠道。其中有些渠道可能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了破坏和摧毁。而剩下的则可能获取新的意识并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73681903.html